本文是沈阳消费网2005年的一篇老帖,为了庆祝消费网成立十周年,我们精心选取了部分十年来发表在消费网上的经典老帖,以飨各位跟谁消费网十年来的好朋友。有些文章虽然已经时过境迁,但是仍然能带给我们那个曾经的时代的一点点感动。 原文: 漫步沈阳街头,在中街和太原街,穿流的人群似乎不比北京和上海的商业街逊色,但很少听到有人谈起沈阳的小资。而在上海、北京,小资似乎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沈阳的小资那么少?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 其一,小资一般都出身在写字间的白领,而沈阳是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本身白领就少; 其二,小资是一种情调和流行,需要一定的氛围,沈阳的城市文化和传统,注定说明沈阳是一座大众消费与高端消费并存的城市,恰恰缺少中产和小资这个阶层; 其三,小资是一种矫情,非得跟一个城市文化的性格有关,沈阳人天性率真,男孩女孩豪爽质朴,不喜欢这种小资情调,还有,就是小资也不喜欢沈阳,都跑到那些小资情调的城市去了。 你在太原街和中街走,会发现这是一个年轻人充满时尚的城市,但他们更多充满了青春,身上多是牛仔和休闲,“地下时尚”里人头攒动,年轻人更喜欢那些价格便宜些时尚动感的着装,而新世界算是沈阳小资们出没最集中的地方了,尤其是一个个漂亮MM们优雅地徘徊在那些打折的品牌前那副怡然的表情,你就明白沈阳还是有小资的。问题是新世界只有那么一个,更多的还是联营、商业城那些小资们不屑的大众商家,就算是新玛特和百盛,小资们也多少有些轻视,但反过来,商家也不欣赏小资,他们更喜欢那些怀揣大把现金的暴发户或是挤得满头大汗排队抢购打折商品的普通老百姓。小资们总是在徘徊了无数次,把营业员问得语无伦次充满自卑后,又试了无数次、挑出该商品六点缺点以后,突然掏出一张你从来没见过的信用卡,但最后又放弃的那帮家伙,走时,还不忘优雅地说声sorry。 沈阳骨子里还是一个大众型消费的城市,但却也不缺少一掷千金的奢侈型,只是,这两端相距悬殊,独独缺少小资。所以沈阳没有星巴克、宜家、咖啡店也不如酒店火爆,晚间你很少能看见从咖啡店、酒吧走出小资,更多的是酒店门口喝得醉醺醺一身酒气的那女。酒吧不如KTV火爆,咖啡店不如大排档风光。唯有小资不屑的必胜客还算得意。“村上春树、切·格瓦拉”这些小资热衷的话题,沈阳人听了如同外星文明,而大街上到处可见打折的时尚杂志和处理的《时装》。电影院排队的总是那些大片,而最近票房也不是很好,《世界》的惨淡,《星战3》的铩羽,仿佛沈阳只有那么几家够档次的影院,有趣的是,二人转却盛行一时。 沈阳的土地上似乎天生就不适应小资生长,这里只培育那些质朴的大众阶级和富豪。从逛街就完全可以看出,但随着沈阳一天一天的复苏,小资们似乎也终于发现,他们的时光开始了。foxtown、百利宝、铜锣湾等一长串即将入住沈阳的名字,商贸一楼坐在那喝咖啡的人多了起来,时不时可以听见小资们标准的英文和街头越来越多的老外,五里河商贸区未来将是一个小资们向往的主流场所,一个小资时代正在小资们心中憧憬着... 写完之后, 觉得自己也很小资。 (责任编辑:admin) |